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阐明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作用机制,进行了普洱生茶单菌发酵实验,通过跟踪不同菌种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的影响,发现不同微生物对普洱茶发酵的作用,并对优势菌种进行混菌发酵实验,以期为工业化微生物发酵普洱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结果表明,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叶色由黄绿变为猪肝色,茶汤的苦涩感逐渐减弱,汤色红浓明亮,理化成分中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减少,茶褐素和咖啡碱含量增加,且霉菌对这些成分的影响最大,酵母次之,细菌最小.混菌发酵茶样20d即具有普洱熟茶的品质.结果证明采用合理配比微生物发酵普洱茶可以缩短发酵时间,而且能更好地控制和规范普洱茶的发酵趋势和结果.
推荐文章
普洱茶机械化生产及数控发酵的品质研究
普洱熟茶
机械化
气相色谱-质谱法
电子鼻
数控发酵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类群分析
普洱茶
发酵过程
微生物类群
品质
不同含水量对普洱茶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
普洱茶
含水量
贮藏
感官审评
品质变化
普洱茶中微生物研究进展
普洱茶
发酵
微生物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种类微生物对普洱茶发酵过程的影响
来源期刊 茶叶科学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普洱茶 定向发酵 霉菌 酵母 细菌
年,卷(期) 2012,(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25-330
页数 分类号 TS272.5+5
字数 3828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宋文军 19 89 6.0 8.0
5 付秀娟 2 21 2.0 2.0
9 徐咏全 6 65 3.0 6.0
10 李长文 11 28 2.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5)
共引文献  (196)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128)
二级引证文献  (35)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12)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普洱茶
定向发酵
霉菌
酵母
细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茶叶科学
双月刊
1000-369X
33-1115/S
大16开
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9号
196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49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3556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