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对烘青绿茶苦涩味量化分析及其主要滋味贡献物质进行探讨。以不同嫩度烘青绿茶为原料,采用量化感官分析方法及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茶汤滋味分属性(包括苦味、涩味、鲜味和醇味等)和滋味化学成分含量,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烘青绿茶嫩度的下降,其茶汤苦味、涩味和鲜爽味强度呈下降趋势,整体滋味品质也显著下降。通过分析茶叶滋味化学成分含量及其滋味 Dot 值,发现烘青绿茶苦味的主要贡献物质是 EGCG 和咖啡碱;而涩味的主要贡献物是儿茶素和黄酮苷,其中儿茶素以 EGCG 为主,包括 EGC 和 ECG,黄酮苷以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e-rut)和槲皮素-3-O-半乳糖苷(Que-gala)为主,包括杨梅素-3-O-半乳糖苷(Myr-gala)、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glu)、牡荆素-2"-O-鼠李糖苷(Vit-rha)、山柰酚-3-O-半乳糖苷(Kae-gala)、山柰酚-3-O-芸香糖苷(Kae-rut)、山柰酚-3-O-葡萄糖苷(Kae-glu)等。Dot 值分析表明氨基酸对烘青绿茶鲜爽味没有显著贡献。本研究初步明确了烘青绿茶苦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为茶叶品质提升和滋味化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推荐文章
绿茶几种化学组分苦涩味非线性回归分析及在感官审评中的应用
四川绿茶
苦涩味
EGCG
咖啡碱
非线性回归分析
不同茶树品种(系)的绿茶滋味分析及评价模型构建
加工
茶树品种(系)
绿茶
滋味品质
评价模型
主成分分析
感官评定方法确定麻竹笋苦涩味物质成分及与口感的关系
麻竹笋
苦涩味
感官评定
单宁
游离苦味氨基酸
草酸
茶树紫色芽叶的呈味特征及降低苦涩味的研究
茶树
紫色芽叶
呈味模式
花青素
精细化利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烘青绿茶苦涩味及其滋味贡献物质分析
来源期刊 茶叶科学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烘青绿茶 苦味 涩味 滋味贡献物质
年,卷(期) 2015,(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77-383
页数 7页 分类号 TS272.5+1
字数 4458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7)
同被引文献  (152)
二级引证文献  (28)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18)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9)
2020(21)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烘青绿茶
苦味
涩味
滋味贡献物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茶叶科学
双月刊
1000-369X
33-1115/S
大16开
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9号
196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49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3556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