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探究褐色乳酸菌饮料的体系稳定性,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证明了葡萄糖添加量、褐变时间和发酵时间对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影响较小;而基料添加量(蛋白质含量)、饮料pH和均质压力对稳定性的影响较大。获得褐色乳酸菌饮料最优稳定体系参数为:葡萄糖添加量80 g,褐变时间2 h,发酵时间72 h,基料添加量200 g,饮料pH 3.7,均质压力200 MPa。研究结果不仅优化了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作工艺,而且降低了稳定剂的添加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推荐文章
余甘子褐色乳酸菌饮料加工工艺研究
余甘子
乳酸菌饮料
稳定剂
配方
一种双蛋白发酵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和稳定性研究
双蛋白
褐变
乳酸菌饮料
制备方法
稳定性
一种无稳定剂褐色乳酸菌饮料的研究
乳酸菌稳定剂
蛋白质含量
发酵时间
葡萄糖
褐色乳酸菌饮料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褐色乳酸菌饮料
工艺
质量问题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体系的优化
来源期刊 工业微生物 学科
关键词 褐色乳酸菌饮料 稳定性 工艺 正交实验
年,卷(期) 2016,(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与应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16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315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6678.2016.05.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夏永军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47 101 6.0 8.0
2 艾连中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64 124 7.0 8.0
3 王光强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39 102 6.0 8.0
4 杨婧媛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1)
共引文献  (69)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6(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9(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褐色乳酸菌饮料
稳定性
工艺
正交实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工业微生物
双月刊
1001-6678
31-1438/Q
16开
上海桂平路353号
4-596
197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73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1112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