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PEG/盐的双水相系统纯化茶叶黄酮,探究萃取机理及其抗氧化活性.以茶叶为原料,茶叶黄酮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试验设计,研究PEG的种类和用量、盐的种类和用量、温度、pH对茶叶黄酮提取率的影响,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方法进行3因素(Na2SO4的质量分数、PEG600、MgCl2添加量)3水平的试验设计,进行响应面(RSM)分析.通过分析还原力和DPPH体系,评估不同浓度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并与参照抗氧化剂BHT和Vc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最佳条件:pH为5,萃取温度30℃,5 mL 15% Na2SO4,6 g PEG600,MgCl2的添加量为2.9%,萃取率为96.31%.本方法所形成双水相体系,操作简便,萃取率高,方法重现性好;茶叶黄酮有较强的铁还原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茶叶黄酮是一个潜在的天然安全的有效的抗氧化剂.
推荐文章
花生粕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花生粕
黄酮类物质
提取工艺
响应面法
抗氧化活性
蔷薇果黄酮类物质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
蔷薇果
黄酮类化合物
抗氧化作用
黄皮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研究
黄皮叶
黄酮类化合物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羟自由基
清除率
抗氧化性
双水相系统纯化山楂叶中黄酮类物质的研究
双水相萃取系统
黄酮
硫酸铵
纯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茶叶黄酮类物质的双水相系统纯化及抗氧化研究
来源期刊 茶叶科学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茶叶 黄酮 双水相体系 响应面法 抗氧化
年,卷(期) 2012,(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89-296
页数 分类号 TS272|Q946.8
字数 5747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吴祥庭 浙江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7 96 5.0 7.0
2 王爱银 浙江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1 13 1.0 1.0
3 周化斌 浙江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2 16 2.0 2.0
4 李国兴 浙江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1 13 1.0 1.0
5 徐姗姗 浙江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1 1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7)
共引文献  (23)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88)
二级引证文献  (45)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6(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9(17)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茶叶
黄酮
双水相体系
响应面法
抗氧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茶叶科学
双月刊
1000-369X
33-1115/S
大16开
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9号
196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49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3556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