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研究证实速溶绿茶中简单儿茶素与酯型儿茶素的比值为0.5以上时可达到去苦味特性的基础上,试验采用中试设备,对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超滤蒸青绿茶微滤液的超滤效果和不同浓缩方法的浓缩效果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35℃、1.74 Mpa条件下,采用3500 Da膜超滤绿茶微滤液,且在滤液重量接近粗滤液重80%时,以10%粗滤液重纯净水透析两次,滤析混合液中的简单儿茶素与酯型儿茶素的比值可达0.53,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EGCG、总儿茶素的得率分别达到57.00%、20.00%、20.00%、30.00%,含量分别达到14.47%、12.78%、8.34%、26.32%,产品呈现无苦味特性.在35℃、2.4 Mpa条件下,采用300 Da纳滤膜对超滤滤析混合液进行浓缩,工效高,产品0.45 g兑140ml4℃冷水,20 s内溶解,且品质成分损失很少.
推荐文章
去苦味冷溶型速溶绿茶的加工工艺
速溶绿茶
超滤
冷溶性
去苦味
速溶枣粉加工工艺研究
速溶枣粉
真空技术
加工工艺
鲜叶制备冷泡绿茶的工艺优化
鲜叶
冷泡绿茶
工艺优化
水浸出物
游离氨基酸
茶多酚
不同加工工艺对花香绿茶品质的影响
花香绿茶
加工工艺
品质
影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膜系统加工冷溶型去苦味速溶绿茶研究
来源期刊 茶叶科学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茶叶深加工 冷溶型 去苦味速溶绿茶 膜系统
年,卷(期) 2005,(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6-152
页数 7页 分类号 TS272.5+1|Q819
字数 373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369X.2005.02.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天然产物研究中心 290 3512 31.0 42.0
2 肖文军 湖南农业大学天然产物研究中心 114 1677 21.0 36.0
3 龚志华 湖南农业大学天然产物研究中心 73 1301 21.0 33.0
4 肖力争 湖南农业大学天然产物研究中心 21 240 9.0 1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5)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72)
二级引证文献  (84)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0(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1(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2(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3(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4(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5(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6(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7(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8(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9(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茶叶深加工
冷溶型
去苦味速溶绿茶
膜系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茶叶科学
双月刊
1000-369X
33-1115/S
大16开
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9号
196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49
总下载数(次)
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