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对红茶菌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以发酵液pH值和感官评分为衡量指标,得到红茶菌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茶叶浓度0.6g/100mL、酵母菌接种量3%、蔗糖浓度8%,此时,红茶菌发酵液pH值为3.23,感官评分为92分,红茶菌饮料呈淡黄色,口味酸甜适中。对不同发酵条件下红茶菌发酵液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蔗糖较适合于红茶菌发酵饮料的制作,发酵液蛋白质和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相对于乌龙茶和黑茶,绿茶和红茶也较适合于红茶菌发酵饮料的制作;红茶菌发酵主要在前4d完成,发酵期间,多酚含量、糖度和pH明显下降,而酸度、蛋白质含量和酵母菌数量则明显增加,在发酵的后期阶段,主要成分的变化不明显。
推荐文章
海藻酸钠—明胶协同固定化红茶菌制备工艺的优化
红茶菌
海藻酸钠
明胶
固定化
响应面
工艺优化
南果梨酒发酵工艺优化及其主要香气成分变化分析
南果梨酒
发酵工艺
优化
香气成分
变化
红茶菌多糖的初步分离及含量测定
红茶菌
多糖
乙醇沉淀法
苯酚-硫酸比色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红茶菌发酵工艺优化及菌液主要成分变化分析
来源期刊 食品与发酵科技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红茶菌 发酵 工艺优化 成分分析
年,卷(期) 2013,(5) 所属期刊栏目 分析与检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7-90,106
页数 5页 分类号 TS207.4
字数 329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4-506X.2013.05-02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协军 渤海大学化学化工与食品安全学院 35 140 7.0 9.0
2 宋立 渤海大学化学化工与食品安全学院 26 119 7.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49)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62)
二级引证文献  (17)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8)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红茶菌
发酵
工艺优化
成分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食品与发酵科技
双月刊
1674-506X
51-1713/TS
大16开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杨柳东路中段98号
62-247
197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33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1256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