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研究鲜切青笋护色剂的最优浓度配比,本研究以鲜切青笋为对象,选用天然褐变抑制剂半胱氨酸、茶多酚、抗坏血酸(VC)作为护色剂,以总色差ΔE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值为参考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以ΔE为响应值,VC、L-半胱氨酸、茶多酚三种护色剂的浓度配比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将鲜切青笋切分成15cm左右的长度,清洗后放防腐液中浸泡5min,贮藏在(0-4)℃下得到的最佳浓度配比为:0.04%VC、0.36%L-半胱氨酸、0.039%茶多酚.
推荐文章
鲜切青笋加工工艺
青笋
鲜切
褐变
响应面试验优化藻类来源磷脂型DHA的提取工艺
DHA
磷脂型DHA
提取
藻类
响应面法
正交试验法优化鲜切莴笋的护色工艺研究
即食
鲜切
莴笋
护色
正交
均匀设计法优化鲜切山药的护色工艺
鲜切山药
护色
均匀设计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响应面试验优化鲜切青笋的护色工艺
来源期刊 食品与发酵科技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鲜切青笋 酶促褐变 护色 响应面分析法
年,卷(期) 2017,(3) 所属期刊栏目 应用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9-54
页数 6页 分类号 TS201.1
字数 414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4-506X.2017.03-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郭兆斌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34 246 8.0 15.0
2 张玉斌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45 214 8.0 12.0
3 刘金鑫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8 16 2.0 2.0
4 薛淑贤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1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4)
共引文献  (70)
参考文献  (2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28)
二级引证文献  (6)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4(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6(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8(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0(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鲜切青笋
酶促褐变
护色
响应面分析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食品与发酵科技
双月刊
1674-506X
51-1713/TS
大16开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杨柳东路中段98号
62-247
197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33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12560
论文1v1指导